行业资讯

Industry Information
关注珹芯发展,洞悉行业资讯。

边缘侧AI芯赛道:国产“近场算力”如何抢占用户身边的第一入口

2025.08.05 编辑: 珹芯电子 点击:473

当云端巨头还在比拼晶体管数量时,另一条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赛道正悄然升温——边缘侧AI芯片。它像隐形的“近场算力”,把人工智能直接塞进用户的口袋、汽车、客厅乃至路灯里。业内普遍判断,谁能在这一战场率先卡位,谁就握住了下一轮AI落地的“咽喉要道”。

 

一、需求侧:延迟、隐私、能耗三座大山  

1. 毫秒级延迟:辅助驾驶、工业质检等关键场景,往返云端的200 ms足以酿成事故。  

2. 数据合规:人脸、语音、病历等敏感信息如果全部上传,隐私风险指数级放大。  

3. 功耗天花板:可穿戴、家居传感终端电池容量有限,无法承受高功耗芯片。

 

边缘侧芯片通过“本地预处理+云端协同”的折中方案,把AI推理压缩到数十毫瓦至数瓦的功耗区间,同时只上传脱敏后的特征向量,一举扫清三大障碍。

 

二、供给侧:本土玩家的三条突围路线  

路线A 存算一体:把存储单元直接当计算单元用,数据搬运距离从毫米级缩到微米级,实测能效可提升5~10倍。虽然先进制程受限,但12 nm成熟节点已能跑通3 B参数以下的轻量模型。  

路线B 大小模型蒸馏:先在云端训练百亿级大模型,再通过剪枝、量化、知识蒸馏压缩至边缘端可运行的“迷你版”。某初创团队把70亿参数的对话模型压到2.2亿,在车载NPU上仍保持90%以上意图识别准确率。  

路线C 场景级SoC:把CPU、NPU、DSP、ISP封装成一颗单芯片,针对翻译笔、智能摄像头等垂直场景做深度裁剪,出货即交钥匙。2024年国内已有多家方案商实现百万级量产。

 

三、市场侧:2025年国内规模破百亿美元  

第三方机构预计,中国边缘AI芯片市场将从2022年的49.9亿美元跃升至2025年的110.3亿美元,年复合增速高达33%。其中,消费级设备仍是最大蛋糕,而车载、工业、医疗三大场景增速最快,留给国产厂商的窗口期只有2~3年。

 

四、开发侧:开发者如何抓住红利?  

• 选型:优先评估芯片的TOPS/W(每瓦算力)而非绝对TOPS,低功耗场景>15 TOPS/W才有竞争力。  

• 工具链:确认是否支持ONNX、PyTorch直接量化,避免手写汇编带来额外人力成本。  

• 生态:查看芯片原厂是否提供现成的模型动物园(Model Zoo),至少覆盖图像分类、语音降噪、多语言OCR三大通用任务。  

• 安全:选择内置TEE或国密加速单元的方案,可节省外挂安全芯片的BOM成本。

 

五、未来展望:端侧大模型“平民化”  

随着3 nm以下先进工艺成本飙升,边缘侧反而成为大模型落地的“性价比洼地”。业内预测,2026年将有3 B~7 B参数级别的“小巨人”模型在端侧跑通,结合LoRA微调,普通开发者也能在本地完成二次训练,彻底告别“云端锁喉”。

 

从“云端霸权”到“边缘分权”,AI芯片的竞赛逻辑正在重写。国产厂商若能抓住功耗、成本、场景三大优势,把“近场算力”做成水电一样的数字基础设施,就有机会把AI第一次真正送进每家每户的抽屉里。


下一篇:隐形开关?警惕“芯片级后门”偷走你的数据 返回列表